【新宝6登录】 彩云之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彩云之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追寻云南边疆各民族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足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近年来,云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指示要求,“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深入人心。从巍峨的高黎贡山到神秘的阿佤山,处处流传着边疆各族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从气势壮观的怒江到浪涛奔腾的澜沧江,无不流淌着各民族兄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誓言。
誓词碑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是70年前铭刻在云南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碑文,历经风雨沧桑,碑文依然清晰可辨。
1951年元旦,普洱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在宁洱隆重举行镖牛盟誓仪式,党政军和各民族48位代表在民族团结誓词下面分别以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上自己的名字。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取得胜利的重要物证,是云南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的自觉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博士后、云南行政学院讲师马喜梅说。
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工作人员苏梅告诉记者,近几年每年约有10万人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参观,誓词碑已成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已编排花灯歌舞剧《盟誓》,正在拍摄电影《誓言》,还将编写誓词碑科普读本,讲好誓词碑的传奇故事。
记者来到茶叶飘香的宁洱县谦岗村,这是方有富的故乡。70年前,年仅21岁的方有富作为哈尼族代表在誓词碑上签字。此后60多年,方有富常在火塘边向哈尼族乡亲们讲述誓词碑和民族团结的故事,他家的火塘成了远近闻名的“火塘夜校”。几年前,年近90的方有富还在火塘边宣传脱贫政策。他带领乡亲们建新房、建电站、修公路、种茶园,摘掉了穷帽。如今家乡巨变,斯人已逝。
“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希望我们各个民族团结起来,一起把日子过好!父亲去世后,我接过接力棒,继续承担起誓词碑义务讲解员的工作。”方有富的儿子方财兵对记者说。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